主任序
在整個中華文學/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,漢代是一個承先啟後、至為關鍵的輝煌階段,它獨特的思想精神與文學風格,不僅在當時成就了一批才華洋溢的作家,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佳作,同時更影響後世,不論民歌、散文或詞賦,也不論是文人創作或民間文學,其所開創的各種可能性,為後來的文學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衍生能量,許多不同的文學樣式都在漢代孕育而生且繼承發揚,從「漢學」一詞的深入人心即可證明漢代文學與思想的鼎盛豐富,其高度在歷代歷朝的地位難以取代,在世界文化發展歷史上也有廣泛且持續的影響。
漢代文學的主要內容是以儒家思想為根本,其所表達的情感生活、價值選擇、人生追求等面向,主要含有「天人合一」的人文精神,強調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整體聯繫,時至今日,依然有著理論與現實意義,可以說,漢代文學中的思想內涵在整個儒學體系的建構中,發揮了積極的推進作用。漢代文學與思想中的多元性、獨特性、時代性、民族性、包容性,使「漢代」成為代表中華文學/文化突出的圖騰與象徵。司馬遷在〈報任安書〉中寫道: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。」這是多麼恢宏的氣度,漢代文學與思想的包容性在此有著最有力地彰顯。
正因為漢代的不可忽視和不可取代性,對其文學、思想、文化、語言文字的研究自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,有鑑於此,政大中文系自1990年6月起,每兩年舉辦一次「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至今已經32年了,中間因為包括疫情等各種原因沒有如期舉辦,所以本論文集所收錄2021年10月23-24日所舉辦的會議是第12屆。這一屆的會議因為疫情嚴峻,不得不採取線上會議形式,少了學者的私下互動與交流,實屬遺憾,但透過網路,可以讓世界各地的學者、學生參與,人數反而有所增加,這也算是另一種收穫了。
感謝所有參加這屆兩天會議的學者專家,七場共發表了17篇論文,加上一場由廖國棟教授主持的「漢代文學與思想研究的新視域」綜合座談,可謂含金量十足,是這個領域研究的又一次豐收。發表論文者除了本系的八位老師外,還有來自中興、台師大、台北市立大學、輔大、文化、佛光等校的學者,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、上海復旦大學、天津南開大學等境外專家,是他們嚴謹的學術論文保障了會議的質量。至於應邀擔任主持和特約討論人的學者們,他們的點評指導,促使會議能夠順利進行和有效交流。在此要向他們致上深深的謝意。希望疫情過後,能夠邀請大家再次齊聚指南山下,在政大美麗的校園中談文論學,感受學術交流美好的經驗。
當然,還應該感謝本次會議的籌辦者陳成文老師及黃庭頎老師,透過他們兩位的細心規劃、聯絡溝通,這場盛會才能以如此完滿的方式進行。加上本系所有助教的投入幫忙,特別是蔡孟軒助教的盡心竭力,會議從開始到結束,他帶領一群工讀生付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,最是勞苦功高。會後的論文集出版事宜,則是張月芳助教全力負責,以其豐富的經驗,讓一共15篇的學術佳作得以精美完整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。最後,要特別感謝科技部、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、文學院的經費贊助,會議方能如期舉行。
會議結束至今一年,疫情依然籠罩,大家的生活都受到很大的影響,但學術的研究並無止境,也不曾停下腳步,疫情終將過去,學術的美好則會留下。感謝這一屆會議的所有參與者與支持者,期待第13屆會議的到來,希望到時我們能夠恢復往日平常的生活型態,在安靜平穩中進行又一次學術的深度交流,使「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」的論辯不僅是政大中文系的優良傳統,也是世界「漢學」研究廣受矚目的學術盛宴。
張堂錡 寫於政大百年樓 2022.09